The Fox is watching you.

材料科学基础(6-1) 塑性变形(3)

冷变形金属的组织与性能;残余应力和点阵畸变

冷变形金属的组织与性能

显微组织改变

随变形量的增加:

  • 出现大量滑移带、孪生带;
  • 晶粒沿变形方向拉长
  • 形成纤维组织;
  • 位错密度迅速增加且不均匀分布,形成大量位错胞—变形亚结构(变形亚晶);
  • 有夹杂物或偏析时—形成带状组织。

变形织构

多晶体材料由塑性变形导致的各晶粒取向趋于一致,呈择优取向的组织。

织构的主要类型

  • 丝织构
  • 板织构

丝织构:拉拔时形成。
各晶粒同一指数的晶向趋于与拉拔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,用与轴线平行的晶向表示。

板织构:轧制时形成。
各晶粒的某一同指数晶面平行于轧制平面(垂直于压力轴向),而某一同指数晶向平行于轧制方向,用{hkl}表示。

变形织构对性能的影响
力学性能——各向异性,且退火也不能完全消除。

  • 利: 深冲板材变形控制;
  • 弊: 制耳(工件边缘不齐,壁厚不均的现象)。

物理性能——冷碾轧后的硅钢片沿晶粒<100>织构方向(碾压方向)磁化率μm最高。尽可能地使铁芯中的磁力线与晶粒的<100>取向相同,可节省材料和降低铁损。

残余应力和点阵畸变

金属塑性变形时,外力所做的功除转化为热外,还有约10%的变形功以残留应力(弹性应变)和点阵畸变(点阵缺陷)的形式保留于金属内,称为储存能。

残留应力/残余应力:也叫内应力,由物体变形不均匀而产生。约占储存能的10~20%。根据变形区域的大小可分为
宏观内应力(第一类内应力)
塑变时,工件各部分变形不均匀而产生。

  • 过大的宏观内应力会导致工件的变形。
  • 残留拉应力会降低材料强度,引起应力腐蚀破坏;
  • 残留压应力可显著提高材料的抗疲劳强度。
  • 常用滚压强化或喷丸强化来使工件表面形成压应力,提高其抗疲劳强度。

微观内应力(第二类内应力)
塑性变形时,晶粒或亚晶粒间或其内部变形不均匀而产生。
微观内应力过大可造成显微裂纹并导致工件破坏。

对于点阵畸变(第三类内应力),金属或合金经塑性变形后,位错、空位等晶体缺陷大大增加,使点阵中的一部分原子偏离其平衡位置,造成了点阵畸变。80~90%的储存能消耗于点阵畸变。这部分能量使金属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,具有向稳定状态转变的趋势,是"回复和再结晶"的驱动力。

加工硬化 (应变硬化、形变强化、冷作强化...)
塑性变形时,随变形量的增加,材料的强度、硬度升高而塑韧性下降的现象。
实用意义:
利:

  • 是金属强化的重要手段,某些固态无相变的材料不能用热处理强化,便可用冷轧之类的应变强化工艺提高强度。
  • 有利于冷加工成型;
  • 可提高构件安全性。
    弊:
  • 脆性增加,给进一步冷加工造成困难。
  • 不能用作在高温下工作的材料的强化手段。
    消除:
  • 再结晶退火

单晶体加工硬化的特征

分为三个阶段

  • 易滑移阶段
    应力较低,只有一组取向有利的滑移系开动(单滑移),所以滑移位错很少受到其他位错干扰,可以移动很长距离并可能达到表面,因此晶体可以产生较大应变,加工硬化率也低。
  • 线性硬化阶段
    发生了多滑移,位错之间相互作用,产生大量位错缠结或位错塞积, 使位错难以进一步运动,造成应力急剧上升,加工硬化速率提高。
  • 抛物线硬化阶段
    在足够高的应力下,螺位错可以通过交滑移绕过障碍,异号位错还可以相互抵消,使位错密度减小,加工硬化速率下降。

实际的晶体加工硬化曲线因晶体结构类型、晶体位向、杂质含量及实验温度不同而有所变化。

  • 面心立方有明显的三阶段加工特征;
  • 密排六方的滑移系少,位错交割机会少,因此1阶段很长而二阶段未充分发展就发生试样断裂;
  • 高纯体心立方的曲线与面心立方相似,但如果有微量杂质就可产生屈服现象使曲线变化。

多晶体加工硬化特征:

  • 协调性要求多个滑移系同时作用,无(Ⅰ)阶段;
  • 硬化曲线更陡,加工硬化速率更高;
  • 晶粒越细,效果越明显。

其他物理、化学性能的变化
除力学性能外,凡与结构相关的物理、化学性能也都随变形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。

  • 导磁率、导电率、电阻温度系数下降,矫顽力及电阻率上升;
  • 密度、热导率有一定下降;
  • 化学活性增加,腐蚀速度加快(因为塑性变形增加了结构缺陷,使金属自由能升高,有助于金属中的扩散过程).
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