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是《材料成形基本原理》的第一篇,焊接部分。
笔记继续做,但是不再面面俱到了,太浪费时间了,简单记一下要点吧
9.1气体的来源与产生
气体的来源
焊接区的气体主要来源于焊接材料。整体来源于
- 焊条药皮、焊剂及药芯焊丝
- 气体保护焊时的保护气体及其中杂质
- 热源周围的空气
- 焊材表面和母材坡口的氧化皮等
除了直接进入焊接区的气体,还有一些物理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
- 有机物的分解和燃烧 $CO_2、H_2$
- 碳酸盐和高价氧化物的分解 碳酸盐产生$CO_2$,高价氧化物分解产生低价氧化物和$O_2$
- 材料的蒸发
气体的分解
进入焊接区的气体在电弧高温的作用下将进一步分解或电离。
对于简单气体,如$O_2、N_2、H_2、F_2$等双原子气体,会分解成单原子或离子和电子。在电弧热的作用下,绝大部分$H_2、O_2$以原子状态存在,而$N_2$的分解度很小,基本上以分子状态存在。
对于复杂气体,如$CO_2、H_2O$将分解出$O_2、O$,水蒸气还会有$H_2、H、OH$,不仅增加气相氧化性,还会增加气相的氢分压。
气相的成分
酸性焊条焊接时的氢含量较高,其中纤维素型焊条的氢含量最高。
9.2气体在金属中的溶解
分子状态的气体必须分解为原子或离子后,才能溶解到液态金属中。气体无论以何种方式向金属中溶解,都要先趋近金属表面并吸附于表面上。对于$N_2$这种会先吸附于金属表面,然后分解成原子氮。在电弧气氛中,氮除了以分子状态存在外,还可能以原子和离子$N^+$形式存在。
对于带电粒子,焊接时电流极性就会影响粒子运动和溶解。直流正接时融滴为阴极,温度高、比表面积大,溶解更多的氮/氢。
气体的溶解度
影响因素:压力、温度、组织结构、合金成分、电流极性、气氛
温度的影响取决于溶解反应的类型,$\Delta H$为正值时为吸热反应,溶解度随温度的提升而提升。
液相比固相更有利于气体的溶解。氮和氢在面心立方晶格的$\gamma-Fe$中的溶解度大于$\delta-Fe$和$\alpha-Fe$。BTW,氮在$\gamma-Fe$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,是因为$Fe_4N$随温度升高而分解,使氮的溶解度变低。因此还要考虑化合物的倾向。氮在铝铜中的溶解度很低,氮与铜镍不发生作用。
氧通常以原子氧和$FeO$的形式溶入液态铁。室温下$\alpha-Fe$几乎不溶解氧。铁基金属中绝大多数氧以氧化物和硅酸盐夹杂物的形式存在。
合金成分对溶解度的影响
氢和氮的溶解度随碳的升高而降低,因此铸铁的吸气能力比钢低。当铁液中存在第二种合金元素时,随着合金元素含量的增加,氧的溶解度下降。
一般来说,加入的合金元素与气体能生成稳定化合物,则可降低气体的溶解度。此外,合金元素还会改变金属表面膜的性质及金属蒸汽压,从而影响气体的溶解度。
在氧化性气氛中,氮还可以$NO^-$的形式进入液态金属。电弧气氛中存在少量氧时,可以提高阴极电压,促进氮的溶解。氧的存在可以减少液态金属对氢的吸附,有效降低氢的溶解度。
9.3气体对金属的氧化
原子氧对铁的氧化比分子氧更激烈。
高温下$CO_2$对液态铁和其他金属表现为活跃的氧化剂。有
$$\begin{aligned}CO_2+[Fe]=CO+[FeO]\\\lg K=-\frac{11576}{T}+6.855\end{aligned}$$
用$CO_2$作为保护气体只能防止空气中的氮侵入,而不能避免金属氧化。
$H_2O$与$Fe$的反应:
$$ \begin{aligned} H_2O_{(gas)}+[Fe]=[FeO]+H_2\\ \lg K=-\frac{10200}{T}+5.5 \end{aligned} $$
因此$H_2O$不仅会使金属氧化,还会提高气相中$H_2$的分压,导致金属增氢。
9.4气体的影响与控制
焊接材料有氧化性并不都是有害的,有时故意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剂,以减少焊缝的氢含量、改善电弧的特性、获得必要的熔渣物化性能。
氮的危害
- 气孔
- 焊缝脆化($Fe_4N$)
氢的危害
- 氢脆
- 白点
- 气孔
- 冷裂纹
氧的危害
- 合金元素烧损
- 飞溅
- 气孔($CO$)
- 氧化物夹杂
气体的控制措施
(1)限制气体的来源
氮:
- 根据不同的冶炼期配置不同组成和足够数量的熔渣
- 在浇包的液面上用覆盖剂覆盖
- 真空熔炼和浇注
- 药皮加入造气剂形成气-渣联合保护
- 气体保护焊采用惰性气体
氢:
- 原材料使用前烘干、去油、除锈
- 工具和环境应充分干燥,低氢型焊条烘干后应立即使用
氧:
选用不含或少含氧的焊接材料
- 选用高纯度惰性保护气体
- 采用低氧无氧焊条焊剂
(2)控制工艺参数
增大电压会导致保护效果变差,应尽量采用短弧焊。
增加电流时,融滴过渡频率增加,气体与融滴作用时间缩短。
(3)冶金处理
- 加入$Ti$、$Al$和稀土等对氮较亲和的元素,形成不溶于液态金属的稳定氮化物进入熔渣。要严格控制加铝量。
- 通入$Cl_2$去除铝液中的氢。
- 加$CaF_2$去氢生成$HF$气体在高温下比较稳定。
- 适当提高气相的氧化性,减少焊缝的氢含量。
- 药皮药芯加稀土元素
- 脱氢处理,焊后把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,促使氢扩散外逸。对奥氏体作用不大。
评论区(暂无评论)